伴隨著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求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神經敏感的各路資本也早已將注意力聚焦在技術項目的投資上,尤其是那些有潛質孕育出顛覆性技術的創投項目。
這些項目很多暗含專利,對投資人有了更高要求,投資人若不留神,就有可能陷入“專利坑”。
下面,筆者就來細數那些可能橫在投資人面前的“專利坑”。
第一坑 時機不適當
不少創業者向筆者反映,近年來很多投資人越來越關注專利,開始洽談時就問知識產權問題。
投資人有了專利意識是好事,但更實際問題是,應何時開始考慮專利問題?畢竟過早過晚,都有掉進“坑”的風險。
筆者認為,投資人對專利問題的關注要適當。
投資人首先應按自己原本的套路考察技術本身是否有前景,在對項目進行海選或者初篩時,可不必考慮專利問題,開始注意專利問題,應當是在對一個項目已有明確興趣時。
如果是到已經有了實質的投資意向再關注專利,那就顯得遲了。
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開始談專利?筆者認為,專利問題不是泛泛地聊個把小時可以搞清楚的。
確實有興趣的項目,才值得投資人花功夫,所以不宜過早。
不宜過晚,是因為專利上的硬傷可以幫助投資人盡早排除一些看上去很有前途卻存在專利問題的項目,專利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很可能會對投資構成實質性障礙。
第二坑 權屬不清晰
這是個很要命的“坑”。quanli專利和專利申請的權屬相對簡單,盡管其也需要通過專業的法律盡職調查以梳理潛在的權屬糾紛風險,但筆者要強調的是與專利牽扯在一起的更宏觀層面的技術權屬。
權屬是投資人應當最先考慮的與專利相關的問題,考慮的出發點應在技術項目的整體層面。
一件或幾件專利,甚至高大上的專利組合,通常只能體現技術的部分情況。
而技術的權屬和專利權屬,很多情況下是合一的。
所以,投資人首先要弄清技術權屬,特別是技術的來源。
如果技術不完全屬于創業團隊,其也可以通過技術轉移、專利轉讓、專利許可等方式解決。技術權屬和來源的正當性沒有解決好,則后患無窮。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還“坑中套著坑”。
技術轉移、專利轉讓、專利許可的專業性很強,正當性有沒有解決是一個問題,解決得講究不講究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做得專業,創業團隊可以以較小的代價,輔以適當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和運作,取得最終的技術主導權。
如果做得不專業,創業團隊可能付出了很大代價,還會受制于人。
第三坑 權利不完整
權利的完整性問題與權屬有一定交叉融合。最典型的,投資人以為其投資的某個創業公司擁有核心知識產權,但很可能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的權利很可能已經暗中轉移了。
一旦出現專利糾紛,創業團隊很可能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專利工作專業性強,不排除有心機的團隊在獲得投資前,在專利等問題上“埋后手”。
事實表明,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誰能笑到最后,就要看誰更專業、更高超、更下功夫了。
第四坑 保護不到位
對于這個“坑”,投資人要注意擬投資的技術項目是否擁有高質量的知識產權組合。
盡管是老生常談,但栽在這里面的投資人不少。有時,原本看起來布局周密的專利組合,很可能遇到專利糾紛后經不起考驗。
說到底,這主要是因為創業團隊的專利布局做得不夠專業、到位。
當然,“老坑”當中也有新意。保護不能只靠專利,還要有管理制度,對內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和員工,對外規范外部商業行為和商業伙伴。
管理制度之上還需要有專業人員在執行上做好保障,解決好執行中的復雜問題。
有的團隊會設計幾套制度規章和合同模板,但僅是機械執行,遲早還是會掉進前“坑”里。
此外,投資人還要對可能侵犯第三方專利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的風險有適當的專業評估和應對預案。
第五坑 意識待提升
放在最后的“坑”,都可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問題。專利工作的開展需要花費很多財力,所以一定要保質保量,否則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相對于資金,專利意識更重要,這里的專利意識是指真正明白專利的門道,不是只會簡單地講專利很重要。
意識不到位,有錢也不知道如何花、往哪里花。要提升意識,除了學習提高,還必須依靠專業力量,有懂專利的人才行。
這里還有一個“坑”:什么是真正懂專利?這里指的是要懂得與投資和企業經營相關的各種商業活動當中專利的門道,指的是與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相融合,能與商業行動相配合,深刻影響企業的贏利、價值、成長的方方面面。
這里還套著一個“坑”:投資人自己做好了是不夠的。當投資人確定投入一個創投項目,創業團隊就是與他綁定的隊友。投資人千萬要注意創業團隊在專利方面的意識是否到位,否則自己很有可能會被隊友拖進“坑”里。
創投實不易,千萬別往“坑”里掉。
Tag: 商標注冊.專利.權利.
@ 2015-2021 xiaohuantm.com 版權所有 ICP證:粵ICP備15114115號
公司地址:廣州市天河區中山大道西八號天河商貿大廈1301室 地鐵站:3號線崗頂站D出口或BRT公交站:崗頂站
我們會在10分鐘內聯系您